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绿色养殖」内蒙古盐碱池塘养虾:优秀的资源利用典范(盐碱地种草养羊)
2025-03-12人已围观
「绿色养殖」内蒙古盐碱池塘养虾:优秀的资源利用典范
"《“绿色养殖”:内蒙古盐碱池塘养虾 —— 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创新实践》
一、盐碱地养虾池塘 —— 内陆养殖的新突破
你或许很难想象,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也能成功养出南美白对虾! 近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一片距离库布其沙漠仅 5 公里直线距离的盐碱地养殖池塘,呈现出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虾农们看着满池肥美的白虾,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多方的技术支持。 在内蒙古自治区水产推广总站、鄂尔多斯市水产站、杭锦旗水产站以及南海水产研究所等专业力量的助力下,原本只能在沿海及河口地带繁衍生息的白虾,成功突破地域限制,进驻到内蒙古这样的内陆地区。 这无疑给中国内陆大面积的低洼盐碱地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资源利用典范,为对虾养殖产业向内陆转移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
二、沿海白虾养殖困境 —— 生态与产量的双重考量
曾经,早期养殖白虾着实给我国沿海地区的虾农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入,那时候,沿海的虾塘一片繁荣,白虾养殖业蓬勃发展,成为众多养殖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生态问题如同阴霾般逐渐笼罩过来,变得越发突出。 违规抽取地下水用于养殖,使得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接踵而至;养殖废水乱排放,不仅污染了周边的水域环境,还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更有甚者,占用农田进行对虾养殖,导致耕地资源被不合理占用,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为了积极落实中央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等重要要求,沿海有关地市纷纷出台严格的政策,大力整治白虾养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这一整治行动虽然势在必行,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影响,养殖区面积因此减少,白虾的产量也随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对虾的消费量却在不断攀升。 据海关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进口对虾达到了 16.18 万吨,相较于 2017 年的 4.83 万吨,进口量同比提高了 3 倍多,这充分表明国内对虾市场的消费水平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陆盐碱地池塘养虾技术的成功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填补沿海对虾养殖产量下降所带来的缺口,还能让那些原本闲置、无法种植农作物的盐碱地得到充分且有效的利用,这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业来说,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三、技术支撑 —— 基于白虾广盐性的创新探索
那么,盐碱地池塘究竟为何能养出白虾呢? 据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朱长波介绍,这一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白虾的广盐性特点。 在内蒙古沿黄盐碱区,有着独特的土地耕种习惯,耕地在播种前都需要用黄河水进行浸泡,目的是将土壤表层的盐分除去,而经过浸泡后所产生的盐碱水,会通过排干渠排入黄河,如此一来,每年都有大量的盐碱水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实在可惜。
南海水产研究所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利用白虾的广盐性这一特性,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展开合作,尝试利用这些原本要被排走的 “洗地” 盐碱水来进行养虾。 虽说这些盐碱水的含盐量相较于海水而言可能并没有那么高,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淡化处理,让白虾逐渐适应这样的低盐度环境。 具体的淡化处理操作是,从虾苗期开始,花费大约半月的时间,循序渐进地调低池水的盐度,使虾苗最终能够顺利适应当地的低盐度环境,就如同为白虾量身定制了一个适宜生长的 “新家”。
朱长波进一步介绍道,他们所选用的池塘水来自排干渠的盐碱水,不过,这种盐碱水并不能直接用于养虾,还需要进行二次改良,也就是调盐改水的过程。 要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调节水体的离子组成,使其达到白虾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之后再借助菌、藻进行肥水,确保水体呈现出肥活嫩爽的良好状态,为白虾的生长营造一个优质的水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传统的海水养殖,盐碱地养虾需要经历多个步骤来改良盐碱水质,这也就使得养殖成本会略有增加。 而且,水质改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对于普通养殖户来说,要想熟练掌握并非易事,而水质又恰恰是决定白虾能否存活以及能否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 所以,这就凸显出了产研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产业实践与科研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盐碱地养虾事业顺利开展下去。
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得 —— 一举多赢的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市黄河沿岸水产养殖公司总经理王长贵,已经转养白虾三年了,而今年是他第一次成功将白虾养成,这其中的艰辛与收获,他可谓是感触颇深。 王长贵谈道:“目前,在内蒙古地区,传统的养殖品种主要是鲤鱼,其次是四大家鱼,这些品种在当地的养殖历史相对较长。 而白虾在其他地区虽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养殖品种,各地都有着完善的养殖技术体系,可在内蒙古来说,养白虾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仅有少数本地人或者外来者在这里尝试开展养虾事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能够成功养成的更是少数。 这次我们公司能将白虾养成,着实是得益于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南海水产研究所给予的强大技术支持啊。 ”
谈到自己的养虾心得,王长贵深有体会地表示:“养虾可不能单靠经验主义,必须要依靠科学养殖,更需要借助多方的力量。 技术专家们会先通过现场观察,详细测定本地的水质特点,然后依据这些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水质改良和养殖管理措施。 我们养殖户后续只要按部就班地严格执行和实施这些方案,并且做好日常的观察和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养虾事业顺利进行。 ” 王长贵满怀期望地希望南美白对虾未来能够成为鄂尔多斯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他还指出,这个区域的农户整体收入并不高,所以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而白虾作为一种广盐水产动物,恰好可以利用当地那些老旧鱼塘以及水源条件较好的盐碱地来开展养殖,这样一来,就能充分盘活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为农户开辟一条增收的新途径。
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家松也强调了盐碱地养虾带来的多重好处,盐碱地养虾这一模式,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对虾收获的时候,白虾可以从原来的盐碱水中带走大量的盐和碱,这对于盐碱地的治理是非常有利的,能够逐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状况,使其朝着更适宜耕种或者其他生产活动的方向转变。 而且,池塘水体的存在能够提升地下水位,为周边的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固定土壤,避免出现沙化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另外,盐碱地区除了咸水资源丰富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土地租金便宜。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水产养殖用地将会日益短缺,而盐碱地租金相对低廉,每亩仅需 200 余元一年,并且目前还有大片的盐碱土地有待开发利用,这无疑为盐碱地养虾产业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五、开拓多种渠道卖虾 —— 应对销售难题的积极举措
说起盐碱地池塘养虾的成本和效益,王长贵笑着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通过这三年的养殖摸索,我们发现在这个区域养虾的单斤成本大约在 10 元左右。 今年公司只启用了 400 亩地来养虾,可没想到这 400 亩地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预计对虾总产量能够高达 12 万斤呢。 ”
不过,养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卖虾,而卖虾却成了黄河沿岸养殖公司目前最头疼的一个问题。 该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郭岗元无奈地表示:“之前养殖产量比较低的时候,市场还相对容易消化。 可如今产量一下子提上来了,卖虾反而成了棘手的难题。 咱们本地的养虾业发展相对缓慢,专业的虾贩子数量较少,目前主要都是靠小车拉到市场直接销售,这样一来,日销量就比较低了。 我们的白虾从 60 头规格开始销售,当时 60 头的价格为 18 元 / 斤。 截至目前,基地已经卖出去 2 万多斤虾了,主要销售至包头、银川、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等地,不过预计还有 10 万斤虾等着销售出去呢,这压力可不小啊。 ”
为了应对这一销售难题,黄河沿岸养殖公司正在积极开拓多种销售渠道。 郭岗元介绍道:“我们目前尝试了一些新的办法,比如将一部分虾煮熟后晒干,制作成虾干,然后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这样就能突破地域限制,面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我们也正在与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鲜活超市进行洽谈,希望能够与这些大型生鲜销售平台达成合作,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另外,公司已经建成了速冻冷库,对于那些暂时不能出售的鲜虾,可以先进行速冻保存,延长销售期,确保虾的品质不受影响,等待合适的销售时机再推向市场。 ”
内蒙古盐碱池塘养虾这一绿色养殖模式,正凭借着其独特的优势和各方的共同努力,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未来有望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国的绿色水产养殖业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