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2015年福建闽东区对虾病害状况与防控措施(福州对虾养殖)

2025-03-17人已围观

2015年福建闽东区对虾病害状况与防控措施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文章:

2015 年福建闽东区对虾病害状况与防控措施

一、2015 年闽东区域养殖概况

近年来,福建闽东区对虾养殖成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在 2015 年,福州地区的整体养殖成功率相较于 2014 年更是大幅降低,产量下降幅度超过了 8 成。 据统计,2015 年福州区域对虾养殖整体盈利、平本、亏本的比例为 0.2:0.3:9.5,而在 2014 年这一比例为 0.5:1.0:8.5,可见 2015 年养殖户面临的亏损情况极为严重1。

二、2015 年闽东区域虾病流行特点

1. 区域差异显著

高位池:在长乐、平潭、莆田、泉州等地的高位池,上半造养殖情况相对较好,但下半造却基本全部失败;而霞浦、福清等地的高位池则更为糟糕,全年养殖均以失败告终,养殖户亏损惨重。

土池:泉州、莆田、福清、宁德、罗源等地的土池成功率极低,普遍不足半成。 许多土池养殖户在收获时,所获得的收益甚至不足以支付电费,亏损程度令人堪忧。

2. 早晚造发病率差别大

从全年的情况来看,晚造虾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早造。 在个别地区,晚造虾几乎全部发病,早造虾的发病比例约为 7 成,而晚造则高达 9.5 成以上,几乎全军覆没,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土塘比高位池发病率高

尤其是福清、霞浦地区的土塘,其发病率显著高于上述其他地方的高位池。 这可能与土塘的养殖环境和管理方式相对较为粗放有关。

4. 罗源等地混养模式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传统混养模式失败:往年在土塘中采用的混养模式成功率较高,例如罗源的胡子鲶、长乐的草鱼、福清的罗非鱼等混养模式,往年成功率都超过 6 成。 然而,在 2015 年,这些传统的混养模式却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新型混养模式盈利:随着养殖户对套养品种的不断更新尝试,一些开始混养多种鱼类的养殖户逐渐获得了盈利,如黄鳍鲷、鳗鱼、草虾混养模式,为对虾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2015 年闽东区域虾病流行原因分析

1. 气候影响

2015 年,福州区域的全年气候条件较差,给对虾养殖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在早造养殖期间,晴天过多但降雨稀少,导致土池出现没水放苗的尴尬局面。 而到了晚造虾养殖前期,台风频繁在福州登陆,雨水大幅增加,几乎没有晴天,4-9 月份的气候异常多变,使得很多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早造虾出现了弧菌、白斑等病症,大面积偷死现象频发,肝脏萎缩情况严重,养殖失败率极高。 晚造虾则红体白斑病、纤毛虫病肆虐,发病率高达 9.5 成以上,基本在 50-60 天左右就只能排塘,养殖成功率极低。

2. 水质影响

早造缺水及弧菌超标:由于早造降雨较少,许多虾塘面临缺水无法及时放苗的问题,同时晴天较多,高位池中的弧菌大量繁殖,超标情况严重,致使对虾偷死现象频发,全年的水质指标也普遍超标。

新开发区域优势:新开发区域的高位池养殖成功率相对较高,上半年养殖较为成功,例如平潭、泉州、莆田以及长乐部分区域,这可能与新区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有关。

养殖区域位置影响:场地分散且靠近外海的高位池养殖户,其养殖成功率要高于内海且养殖区域集中的养殖户。 这可能是因为外海区域的水体交换相对较好,水质更有利于对虾生长。

富营养化及赤潮:沿海海区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有害藻大量滋生,6-8 月份赤潮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对虾的生存环境,还可能释放出毒素,对对虾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天气变化致倒藻:在台风、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塘水容易出现倒藻现象,藻类大量死亡后分解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有害物质,对对虾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调水观念落后:大部分养殖户的调水观念较为落后,在日常管理中,利用活菌调水的比例过少,无法有效维持水质的稳定和良好状态。

3. 养殖模式影响

土塘混养与精养模式问题:土塘的鱼虾混养模式与精养模式的发病率相似,成功率都很低。 由于种苗质量不佳,对虾生长速度过慢,许多土塘养殖户尝试使用优质一代苗,但由于管理方式未能及时跟上,仍然导致养殖失败,成功率不足一成,这无疑给养殖户的信心带来了沉重打击。

高位池设施影响:拥有沉淀池和砂滤池的高位池养殖户,其对虾发病率相对稍低。 这表明良好的养殖设施对于预防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新品种套养成功案例:部分勇于尝试新品种套养的养殖户获得了成功,如黄鳍鲷 + 草虾 + 鳗鱼的养殖模式较为成功,为对虾养殖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种苗影响

福州区域的土池养殖户大多选择放养低价劣质的土苗,这些土苗生长极其缓慢,还容易出现拉白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据养殖户反映,今年对虾的生长速度比往年明显减慢,早造养殖 140 天,对虾规格依然只能达到 80-90 条 / 斤;晚造情况更为严重,养殖超过 90 天的对虾规格普遍小于 80 条 / 斤。

四、2015 年闽东区域主要病害分析

1. 肝胰脏萎缩病

病因分析:劣质苗种是导致肝胰脏萎缩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塘水环境差以及高温天气也容易诱发该病。 在高温环境下,对虾的新陈代谢加快,身体负担加重,若此时水质不佳,容易引发肝胰脏的病变。

预防措施:首先要投放优质虾苗,从源头上保障对虾的健康。 在养殖过程中,加强育水工作,通过合理的施肥、调水等措施保证水质稳定。 同时,要保证足量喂料,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并定期使用有益菌,如养水宝、粤海利生素、富水美、益水原菌等,以及底质改良剂,如增氧解毒底净、生物底改等,维持水体和底质的良好环境。 在日常管理中,消毒后要及时进行解毒和肥水补菌,以保持水质的生态平衡。

治疗措施:一旦发现对虾出现肝胰脏萎缩病,应立即停止进排水,减少对虾的应激反应,并将饲料投喂量减少 50%,甚至停料。 同时,泼洒维生素 C(如 “解毒应激灵”)和葡萄糖,以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加大增氧力度,确保水体中有充足的氧气供对虾呼吸。 在下午时分,泼洒 “聚维酮碘” 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的病菌。 此外,内服 “甘草制剂”、中药、金银花、杨树花等,连用 5 天,5 天后加倍量拌喂芽孢杆菌(如 “富虾康”),通过内服药物来调节对虾的生理机能,促进其恢复健康。

2. 软壳偷死症

病因分析:软壳偷死症主要是由于水太瘦、pH 值长期过低以及经常返底等因素引起的,在高温季节更为常见。 在中后期,尤其是低盐度养殖塘(钦防区),由于水体环境的特殊性,发病率较高。

防治措施:在养殖过程中,要保证塘水深度在 1.2-1.5m 之间,为对虾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 多施石灰,将塘水的 pH 值稳定在 8.0 左右(早上测量),维持水体的酸碱平衡。 勤解毒、改底、施肥和补菌,控制塘水透明度在 40cm 左右,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雨后应少量多次施放石灰、应激固壳素(主要成分:天然活性钙)和白云石粉,以补充水体中的钙元素和调节水质,同时保持水总碱度在 80ppm 以上,多开氧机,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为对虾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 白便

病因分析:白便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质差的塘容易出现,例如水清、水浑或蓝藻塘等不良水质环境,容易引发对虾肠道疾病;二是虾体质弱,肠道功能差,在这种情况下,对虾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发病期一般在 20-60 天。

预防措施:在投苗前期,要加强育水稳水工作,通过合理的调水措施控制水体透明度在 15-25cm 之间,为对虾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雨前后,多施防应激产品和石灰等,以增强对虾的抗应激能力和调节水质。 雨后天晴要及时进行消毒、解毒和肥水补菌工作,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同时,内服活性酵母 + 多维 + 乳酸菌等,调节对虾的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功能,提高对虾的免疫力。

治疗措施:一旦发现对虾出现白便症状,应及时泼洒大蒜素 + 三黄(加 2 倍量),对内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 同时,内服恩诺沙星每天 2 次,连喂 3 次,以杀灭肠道内的病菌。 之后改喂活性酵母等有益菌加强肠道修复,促进对虾肠道功能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增氧和改水措施,为对虾的康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红体症

病因分析:红体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天气或塘水剧变、虾苗携带有害生物入侵等因素引起的。 天气的突然变化,如暴雨、降温等,会导致对虾产生应激反应,使其免疫力下降;而虾苗本身携带的有害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大量繁殖,也会引发红体症。

预防措施:在养殖过程中,有条件的养殖户建议进行鱼虾混养,尤其是在土塘中,这种混养模式可以增加水体的生态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同时,要做好稳水工作,保持水质的稳定。 在天气多变时,及时泼洒维生素 C(如 “解毒应激灵”)防应激,减少对虾的应激反应。 定期使用活菌,如 “粤海利生素”、“益水原菌” 等,定期解毒和改底,维持水体的良好环境。 在蜕壳期,要加强增氧,泼洒维生素 C,为对虾蜕壳提供良好的条件。 此外,内服芽孢杆菌(如 “富虾康”)、大蒜素等,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治疗措施:当对虾出现红体症时,应立即停止进排水,停料,减少对虾的应激反应和能量消耗。 施二溴海因消毒,杀灭水体中的病菌。 次天施 “海中宝”、有机酸(如 “解毒碧水安”)、活菌(如 “粤海利生素”)进行解毒育水,调节水体环境。 同时,泼洒维生素 C + 葡萄糖,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加大增氧力度,确保水体中有充足的氧气供对虾呼吸。 内服氟苯尼考 + 维生素 C,连用 5 天,5 天后加倍量喂芽孢杆菌(如 “富虾康”),通过内服药物来治疗对虾的疾病,促进其恢复健康。

5. 对虾纤毛虫

症状:在对虾的养成阶段,固着纤毛虫中的聚缩虫是主要的致病源。 当少量固着纤毛虫附生于虾体时,对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外观会呈现黑色,体表呈灰黑色如绒毛状。 病虾在早晨会浮于水面,反应迟钝,不摄食,不蜕壳,生长受阻。 纤毛虫病主要危害对虾的呼吸系统,在低溶氧的情况下,对虾更容易大批死亡。 当纤毛虫感染严重时,虾多表现为黑腮、黄腮、附肢发黄,严重时候出现烂腮,感染严重全塘对虾出现大头虾、瘦肉虾、棉花虾等,早上和傍晚游塘较多。 此外,黄鳃是典型的细菌性感染,更为严重的会感染上纤毛虫,如果不加以治疗,逐渐的会变成黑腮和烂腮,病情将很难控制。 对虾发病时,常伴有空肠空胃和肝胰脏病变的情况,也会出现红体,直至肝胰腺萎缩模糊,最终不治。

病因:对虾纤毛虫病的主要病因是环境和水源污染严重,长期的污染导致池底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容易缺氧,为纤毛虫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在 2015 年,纤毛虫的危害较往年更为严重,以往通常只在下半年发生的纤毛虫危害,在今年提前到上半年就开始出现病害。 从 6 月份的陆续检测中就发现大面积的感染纤毛虫的情况,许多养殖户在大量用药之后依然不见好转,这主要是与霞浦周边的水质和环境恶化有很大关系,再加上上半年干旱无雨,使得对虾养殖环境更加恶劣,很多养殖户都亏损殆尽。

预防措施:预防纤毛虫病应从底部改起,加强底改和消毒工作,同时拌料内服药物。 可使用过硫酸氢钾(如 “粤海 501”)和聚维酮碘(如 “粤海金碘”)进行改底和消毒,杀灭池底的病菌和寄生虫。 外泼内服五黄精华液(主要成分:黄芩、黄芪、黄柏、黄连、大黄),抑制细菌繁殖,提高对虾体质,减少应激的发生。

治疗措施:

纤毛虫前期治疗:在纤毛虫前期,可投放增氧型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净,改良底部环境,破坏纤毛虫滋生的环境,抑制纤毛虫的繁殖。

纤毛虫中期治疗:在纤毛虫中期,外泼杀虫剂 + 强氯精进行彻底消毒,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慎重,减量使用,避免对虾产生药害。 同时辅以内服离子钙促进蜕壳,在杀虫的同时注意增氧和解毒以及底改,优化底部养殖环境才能更好的避免纤毛虫的滋生。

纤毛虫后期治疗:在纤毛虫后期,出现部分偷死现象,一般伴有并发性细菌偷死症。 建议养殖户以外泼维生素 C(如 “应激高稳 C”)和内服 “离子对钙” 为主,待病情稳定后,辅以杀虫和消毒药物,进行彻底的治疗纤毛虫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 2014 年福州区纤毛虫出现暴发情况看,治疗办法效果较为有限,还是以预防为主才是上策。

6. 白斑综合征

症状: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后,会出现游塘现象,头胸甲容易剥离,甲壳上有白色的斑点,空肠空胃现象严重,患病较急,死亡较重,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因:白斑综合征是由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潜伏在对虾体内,当遇到水质突变等不良环境因素时,容易暴发死亡。

治疗措施:

消毒措施:外用 5% 含量的聚维酮碘(如 “粤海金碘”)消毒,500mL / 亩,消毒 1-2 次,间隔消毒为主,以杀灭水体中的病毒。 同时配合使用二溴海因多次消毒,减少病毒互相传播的可能。

换水与促蜕壳:每日保持适当的换水量,每日换水 20cm 以上,促进对虾蜕壳,通过蜕壳来摆脱病毒的侵害。

内服药物:配合内服氟苯康 + 对虾多维 + 五黄精华液内服促进对虾免疫系统,帮助对虾顺利蜕壳,同时清除体内游离基,增强对虾的抵抗力。 除上述的方法外,建议养殖户适当的增加换水量,同时加大补钙剂量,目前观察可知,很多对虾连续发病,主要是发生在对虾蜕壳期间,暴发性感染,建议养殖户使用补钙产品,如 “应激固壳素” 3-4 亩 / 包,为对虾蜕壳提供充足的钙元素。

7. 甲壳溃疡

原因:甲壳溃疡主要是由于池底恶化,水质不良,导致亚硝酸盐升高,腐蚀甲壳,同时弧菌等细菌大量繁殖附着在甲壳上引起的。

症状:患病对虾的甲壳会出现黑褐色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边缘呈白色,有时触须、尾扇、附肢也会有褐斑或断裂,鳃丝变黑,严重影响对虾的外观和健康。

处理措施:

药物治疗:全池泼洒二溴海因 0.3ppm 或聚维酮碘(如 “粤海金碘”)溶液 300mL / 亩?米,杀灭水体中的病菌。 同时使用斯福 0.1%、补钙产品(如 “应激固壳素 0.1%”)、芽孢杆菌(如 “富虾康”)0.5%、对虾多维 0.2%,通过内服和外用药物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对虾的甲壳溃疡病。

水质管理:加强水质管理,用过硫酸氢钾(如 “粤海 501”)2 亩 / 包,结合类球红细菌"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