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15县市推广稻-虾-憨模式和七钱虾生产技术亩均增收800元(什么是稻虾)
2025-03-30人已围观
15县市推广稻-虾-憨模式和七钱虾生产技术亩均增收800元
"《湖北 15 县市力推 “稻 - 虾 - 憨” 模式与 “七钱虾” 技术,助力农户亩均增收 800 元》
在农业发展的征程中,创新与探索始终是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关键动力。 1 月 14 日下午,一场关乎小龙虾养殖产业未来走向的重要签约仪式在省农业发展中心隆重举行。 来自潜江、监利、蕲春等 15 个县市的养殖合作社与省水科所等 3 家科研机构齐聚一堂,共同签署协议,旨在全面深入地开展 “稻 - 虾 - 憨” 模式和 “七钱虾” 生产技术的研究攻关与推广工作,为湖北省小龙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省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国蓉满怀信心地表示,要全力以赴,力争让参与项目的农户每亩实现增收 800 元左右的目标,为农民的致富之路添砖加瓦。
湖北省作为小龙虾养殖的第一大省,在全国小龙虾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约半数的小龙虾都产自这片富饶的土地。 然而,过去的一年里,尽管小龙虾迎来了丰收的景象,但养殖户们的脸上却并未洋溢出应有的喜悦。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众多养殖户陷入了 “小虾多、卖价低、收益少” 的艰难困境,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急需寻找新的突破路径。
省农业发展中心的一项深入调查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信息:在今年的养殖情况中,那些专注于养殖 5 钱以上大虾的虾农们全部实现了盈利,这一发现为整个产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必须痛下决心,将以往的‘大养虾’模式转变为‘养大虾’的精细化发展道路。 ” 省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国雄语气坚定地说道,这一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而非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张。
中华沙塘鳢,这种在长江流域有着独特生态地位的野生鱼类,俗称 “土憨巴”,如今已在我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实现了人工驯化,为农业产业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自去年以来,武汉市农科院水生所在新洲区的多个地方积极开展了 “稻 - 虾 - 憨” 模式的试验探索工作。 这种创新模式有着独特的养殖流程和生态逻辑:首先进行水稻的种植,利用稻田的天然生态环境为后续的养殖提供基础条件;接着投放小龙虾苗进行养殖,待小龙虾收获之后,再适时投放 “土憨巴” 苗种。 “土憨巴”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较小的小龙虾幼苗为食,通过这种自然的食物链关系,有效地控制了小龙虾的种群结构,保证了最终长出来的小龙虾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大虾规格,从而实现了一田三收的良好效益,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和总体收益。
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负责人李波详细介绍道,从保守的估算来看,这一种养植模式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 每亩土地每年能够产出优质水稻 1000 斤左右,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同时,还能收获大规格小龙虾 100 斤左右,这些小龙虾凭借其较大的个头和良好的品质,在市场上能够获得更高的价格;此外,“土憨巴” 的产量也能达到 30 斤左右,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特色鱼类,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和收益结构。 综合计算下来,这种模式能够为每亩土地新增纯收入 800 元左右,为农民的增收致富带来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签约仪式上,省农业农村厅的相关人员进一步明确了今年湖北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举措。 鉴于当前的产业形势和市场需求,今年湖北省将不再盲目扩大小龙虾养殖的规模,而是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提升和效益优化上来。 通过大力实施 “七钱虾” 工程,集中各方资源和力量,积极开展养殖技术攻关行动,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合理地减小养殖密度,摒弃以往粗放式的养殖方式,转而采用精细化、科学化的投喂管理策略,从而实现多养七钱以上大虾的目标,提高小龙虾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而言,对于稻田养虾模式,计划实现每亩年产小龙虾 140 斤的产量目标,并且体重 7 钱以上的大虾占比要力争达到 60%;对于池塘养虾模式,则设定了每亩年产小龙虾 200 斤的产量指标,同样要求体重 7 钱以上的大虾占比达到 60%。 通过这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设定和技术推广举措,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有望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实现转型升级,突破当前的困境,走向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广大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为全国小龙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未来,随着 “稻 - 虾 - 憨” 模式和 “七钱虾” 生产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北省的小龙虾产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农业产业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