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从尼罗河畔到中国餐桌一只洋小龙虾的36小时旅程(尼罗河小龙虾价格)

2025-01-22人已围观

从尼罗河畔到中国餐桌一只洋小龙虾的36小时旅程

从尼罗河畔到中国餐桌一只洋小龙虾的36小时旅程

"标题:《尼罗河畔 “洋” 小龙虾的奇妙中国行:36 小时的舌尖跨越之旅》

在美食的世界里,小龙虾无疑是中国夜宵市场上的璀璨明星。 那麻辣鲜香或蒜香浓郁的滋味,曾在无数个夜晚慰藉着国人的味蕾,填满了食客们空空如也的胃。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份舌尖上的盛宴,其原始食材竟可能来自遥远而神秘的尼罗河畔,而且从那里抵达中国餐桌的时长,仅仅不超过 36 个小时。 这背后,是一段充满机遇与发展的传奇故事。

小龙虾在埃及的往昔:从 “生态顽敌” 到 “潜力股”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 90 年代,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流域首次出现小龙虾的踪迹。 它们以惊人的繁殖力迅速在这片水域蔓延开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渔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因其肆意的生长和破坏行为,小龙虾很快就被埃及人贴上了入侵物种的标签,成为了渔民们口中的 “尼罗河蟑螂”,更是水产专家们眼中的生态环境大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及的专家学者们并没有停止对小龙虾的研究。 艾因沙姆斯大学的教授马格迪?哈利勒等一众科研人员,经过数年的悉心观察与深入研究发现,埃及的野生小龙虾相较于北美洲等地区的同类,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们体型更为硕大,产量也相当丰富,而且其鳃部呈现出更为清洁的 “白鳃” 状态,这些优秀的品质指标,逐渐引起了外国投资者的关注。

中国企业的到来:开启小龙虾的新征程

2015 年,北京麻辣诱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带着寻找优质小龙虾供应源的使命,带领团队的足迹踏遍了几十个国家。 最终,尼罗河畔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吸引了他们,公司将小龙虾生产基地建在了距埃及首都开罗约一小时车程的斋月十日城,开启了埃及小龙虾的新篇章。 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埃及的投资额已达约 1 亿元人民币,成为了第一批开发利用尼罗河小龙虾资源的外国投资者,也让原本被埃及渔民嫌弃的小龙虾,逐渐成为了沿岸渔民增收的新希望。 据粗略统计,尼罗河流域捕虾量最小的一名渔民,平均年收入也可达约 5 万埃磅(约合 2 万元人民币),小龙虾产业在埃及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36 小时的极速之旅:从捕捞到上桌的高效运转

“为保证野生小龙虾的极致鲜度,我们将从捕捞到运回国内的总时间严格控制在 36 小时内。 ” 韩东说道。 麻辣诱惑埃及事业部负责人韩旭向我们详细展示了这一令人惊叹的 “中国速度”。

清晨 5 时,尼罗河畔还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之中,当地的渔民们便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他们熟练地将下放在河中的特制捕虾网捞出,将捕获的小龙虾进行倾倒、分拣和称重后,迅速搬上前来收虾的专门货车。 这一流程在每年 4 月至 9 月的捕虾季,已然成为了他们的日常。

上午 9 时,各地收虾货车如同归巢的候鸟,陆续抵达麻辣诱惑位于斋月十日城的工厂大门口。 工厂内的员工们立刻行动起来,将小龙虾倾倒在生产线上,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手法,按照不同克数标准进行精准称重,然后分拣至不同颜色的筐中,整个流程有条不紊,顺畅高效。

穿过分拣区域,3 条集清洗、油炸、烘干、包装于一体的大型生产线映入眼帘。 生产线上,数以万计的野生小龙虾在高温的洗礼下,逐渐呈现出诱人的橙红色,身着白色和柠檬黄色制服的工人们在其间忙碌地穿梭,专注地进行控温、质检等工作,场面蔚为壮观。

下午 5 时,包装好的成品虾被运往机场,装进提前预订好专属仓位的飞机。 随着飞机在夜幕中缓缓起飞,这些小龙虾踏上了前往北京等中国城市的旅程。 经过十余小时的飞行,顺利抵达中国的小龙虾们马不停蹄地从机场发往各店,再经大厨们的巧手烹饪,最终热气腾腾地端上了中国食客的餐桌。 就这样,在不到 36 小时的时间里,一只只野生 “洋” 小龙虾完成了它们跨越国界的奇妙旅行,为中国的美食爱好者们带来了独特的异域风味。 初步估算,仅麻辣诱惑每年从埃及运回国内的小龙虾(不含包装)总量就可达 3000 多吨。

授人以渔:小龙虾带来的发展与希望

“现在正是小龙虾捕捞的旺季,工厂每天除 2 小时消毒外,其余 22 小时都在生产。 ” 韩旭介绍道。 厂里约 300 名工人在旺季都会 “两班倒” 工作,以确保充足的供应。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 - 穆奈姆是工厂里 150 余名本地员工中的一员,今年已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三年。 从最初的普通工人,到如今的车间助理主管,阿卜杜勒 - 穆奈姆感慨万千。 他说,是这些不起眼的小龙虾改变了他的生活。 从渔网到手套等基础的生产工具,从捕虾技术到水产知识,阿卜杜勒 - 穆奈姆和他的家人们都是从中国工厂那里免费学到的。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像他这样的渔民又将捕虾技能传授给了其他村民,尼罗河流域由此迅速组建起了一支庞大的 “捕虾大军”。

受益的不仅仅是渔民和工厂工人。 埃及当地一家为中方生产泡沫包装箱的企业,也在这股浪潮中实现了飞速发展。 其生产规模在过去两年中从 1 台机器、2 名工人迅速扩张到 2 个工厂、14 台机器,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小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马格迪?哈利勒教授正在埃及渔业部门和中方工作人员的共同协助下,制定小龙虾捕捞相关的法律法规。 “大家都希望维护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这将令每一个人从中受益。 ”

“中国人的特点是勤劳、智慧、讲诚信,希望我们与中国的合作永不停止。 ” 阿卜杜勒 - 穆奈姆满怀期待地说。 这一只只小小的小龙虾,不仅满足了中国食客的味蕾,更在尼罗河畔与中国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友谊与合作的桥梁,见证了两国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美好篇章,也让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精彩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续写。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