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新杀手:死亡率高达80%! 传染性极强,连片暴发!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ms)

2025-01-23人已围观

对虾新杀手:死亡率高达80%! 传染性极强,连片暴发!

"《对虾养殖的 “新噩梦”:虾虹彩病毒肆虐下的危机与应对》

在水产养殖业的广袤版图中,对虾养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然而,今春以来,南方虾病的高发态势犹如一场风暴,迅速席卷了业内的各个角落,引发了广泛而深切的关注。 尤其是在华南的珠三角、汕尾、饶平以及福建等地,局部地区甚至陷入了虾病连片暴发的困境,养殖户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虾塘遭受重创,发病率竟高达 6 成之多,许多虾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排塘,这无疑给养殖户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打击,也让整个对虾养殖行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一些专业的企业以及检测单位迅速行动起来,针对这一异常严峻的虾病情况展开了深入的病害检测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严谨的分析,多项检测结果如同指向标一般,都明确地指向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传染性疾病,而这个 “罪魁祸首” 与 “虾虹彩病毒” 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那些不幸感染的病虾,呈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揪心的症状:身体发红,仿佛被病魔点燃了一般;肝胰腺萎缩,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活力和功能;空肠空胃,无法正常摄取和消化食物,生命的能量源泉被无情切断;更可怕的是,这种病毒引发的疾病暴发死亡率极高,短时间内就能让大量的对虾死亡,养殖户们辛苦数月甚至数年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

部分病虾还表现出了黑脚的症状,这一特殊的体征更是让养殖户们感到困惑和担忧。 “从症状来看,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一旦出现肝胰腺色浅、红体、偷死、空肠胃以及暴发死亡率高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十足目虹彩病毒 1(DIV1)感染所致,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虾虹彩病毒病。 ” 黄海所的邱亮博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神色凝重地说道。 回顾历史,2014 年,邱亮博士所在的团队在浙江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首次发现了该病毒,并将其命名为虾血细胞虹彩病毒。 无独有偶,同年,国家海洋局三所的徐丽也在红螯螯虾中检测到了相同的病毒,并命名为红螯螯虾虹彩病毒。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基因组序列测定,确定了这两种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相似性高达 99%。 就在去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将该病毒命名为十足目虹彩病毒 1 (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 DIV1),这一命名也让人们对这种病毒有了更为清晰和统一的认识。

据邱亮博士介绍,感染十足目虹彩病毒 1 的对虾症状表现较为复杂,没有一种太过典型的单一症状,这就给养殖户们通过症状来判断病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如果没有准确、专业的检测结果作为依据,很难确定究竟是不是十足目虹彩病毒 1 在作祟。 从往年的疫情监测数据来看,广东、浙江、河北等省份的流行率相对较高,形势不容乐观。 “就我们的调查情况而言,广东珠三角地区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 邱亮博士进一步表示,去年他们在珠三角地区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出现上述症状的虾塘,排塘率高得惊人。 “单从红体这一症状来看,感染十足目虹彩病毒 1 所引起的红体与桃拉病毒、白斑病毒、弧菌等引起的红体在外观上区别并不明显,需要综合肝胰腺色浅、偷死、空肠胃以及死亡率高这几个症状同时出现,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 邱亮博士耐心地解释道。

其实,早在两年前,笔者就曾对 “黑脚病” 的相关病例进行过报道。 那是在 2017 年的春季,在湛江、阳江、粤东以及福建的漳浦、长乐等地,高密度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突然出现爆发性死亡的情况,尤其是那些二三十头规格的大虾,遭受的打击更为严重。 在病死虾的泳足附近,甲壳出现了明显的发黑症状,养殖户们惊恐之余,给这个奇怪的病症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 ——“黑脚病”。 当时,业内就有研究推测,南美白对虾 “黑脚病” 的病因可能是由 “虾虹彩病毒” 引发的,并及时提醒养殖户们要高度重视这一潜在的威胁。 然而,时至今日,养殖户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业内专家对于 “黑脚病” 的成因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黑脚病” 有可能与十足目虹彩病毒 1 感染有关,但也不能排除环境因素或其它病原的综合影响。 令人担忧的是,今年珠三角地区的很多病虾并没有出现黑脚的症状,但经过专业检测,同样确诊为十足目虹彩病毒 1 感染。

目前,2019 年关于十足目虹彩病毒 1 的官方监测分析数据尚未公布,2020 年的监测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但从 2018 年的疫情监控官方数据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十足目虹彩病毒 1 已在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广泛传播,犹如一场无声的瘟疫,肆意蔓延,形势十分危急。 更为棘手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这种病毒感染,这无疑让养殖户们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境地。 因此,养殖户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争取一线生机。

关于十足目虹彩病毒 1,以下几个关键点是业内人士务必了解的:

广泛流行态势:在 2018 年的监测中,安徽、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等省份的样品阳性率和监测点阳性率都处于较高水平,这进一步确凿地证明了十足目虹彩病毒 1 在我国虾类养殖区的广泛流行和快速传播态势。 这种病毒如同一个无形的杀手,悄然潜伏在各个养殖区域,随时可能对养殖户的对虾养殖事业造成致命打击。

易感性风险:不仅仅是南美白对虾对这种病毒高度易感,罗氏沼虾、青虾、脊尾白虾、克氏原鳌虾、红螯鳌虾等品种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易感性。 其中,自然感染十足目虹彩病毒 1 的养殖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死亡率竟然可以高达 80%以上,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而且,在一些活鲜饵料中也检测出了该病毒的存在,这无疑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潜在途径,也让养殖户们在饵料选择上更加谨慎小心。

症状表现特征:感染十足目虹彩病毒 1 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和脊尾白虾等,都会出现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且颜色变浅、停止摄食以及活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虾的生长和生存能力。 部分南美白对虾还会出现红体的症状,给养殖户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而罗氏沼虾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症状 —— 额剑基部甲壳下有一个白点,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之为 “白头病”。 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是虾体遭受病毒侵害的外在表现,更是养殖户们及时发现病情、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依据。

温度影响因素:从 2018 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当温度处于 31 - 32℃时,病毒的阳性率最高,达到了 22.5%(16/71);而当温度低于 24℃时,阳性率则最低,仅为 3.6%(6/165)。 这表明温度在病毒的传播和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养殖户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对虾养殖,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pH 值影响因素:同样在 2018 年的监测数据中,当 pH 值为 7.4 - 7.6 时,阳性率最高,平均达到 32.8%(42/128);当 pH 值为 7.8 - 8.4 时,平均阳性率为 17.3%(43/248);而当 pH 值低于 7.4 及高于 8.4 时,未检测出阳性样品。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十足目虹彩病毒 1 主要在 4 - 8 月份被检出,其中 5 - 6 月份的检出率最高,而且所有规格的虾都有可能被检测出,4 - 7 公分规格的虾检测率相对较高。 同时,当温度为 30℃时,阳性率会显著下降;当 pH 值为 8.0 - 8.4 时,SHIV 阳性率较高,但这一现象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另外,不同盐度的水体中均有病毒检出,表明该病毒在盐度方面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这些数据为养殖户们在养殖过程中调控水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合理调节水体的 pH 值、温度和盐度等参数,尽可能地创造一个不利于病毒生存和传播的环境。

传播途径特点:这种病毒可以通过水平传播的方式,迅速感染同类及近缘的甲壳类物种,对整个虾类养殖群体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目前关于该病毒是否能通过亲虾垂直传播给子代的情况,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这也为虾苗的选育和培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鉴于目前对于虾虹彩病毒没有特效药物这一严峻现实,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养殖户们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池塘严格消毒清塘:在每一批对虾养殖开始前,务必对池塘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清塘工作。 这包括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杂物等,然后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漂白粉、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包括虾虹彩病毒,为对虾创造一个清洁、安全的养殖环境。

做好生物安保工作:加强养殖区域的生物安保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这包括限制人员和车辆的随意进出,对进入养殖区域的人员和工具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不同养殖池塘之间的水源交叉污染;及时隔离和处理发病的虾塘,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选择优质虾苗:在选购虾苗时,一定要选择经过严格检测、不携带虾虹彩病毒的虾苗。 这需要养殖户选择信誉良好、技术实力雄厚的虾苗供应商,并要求其提供虾苗的病毒检测报告,确保虾苗的质量和健康状况,从源头上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提倡生态化鱼虾混养:采用生态化的鱼虾混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例如,选择一些与对虾互利共生的鱼类品种进行混养,鱼类可以摄食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残饵,减少水质污染,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生物防控作用,抑制有害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避免使用鲜活饵料投喂:由于一些活鲜饵料中可能携带虾虹彩病毒,为了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养殖户应尽量避免使用鲜活饵料投喂对虾,转而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和营养均衡性。

及时集污排污: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粪便、残饵等有机废物,及时进行集污排污工作。 这些有机废物如果在池塘底部积累过多,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不仅会污染水质,还会为病毒和有害病菌的滋生提供温床,因此保持池塘底部的清洁对于预防虾病至关重要。

增强对虾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管理,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 C、E、β- 葡聚糖等,增强对虾的自身免疫力,提高其对病毒的抵抗力。 同时,要注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避免对虾受到过度的应激刺激,因为应激反应会削弱对虾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谨慎选择混养模式:由于十足目虹彩病毒 1 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且能够在养殖和野生甲壳类之间传播,一些近缘甲壳类混养模式,如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和克氏原螯虾等物种的混养,存在着严重的病原传播风险。 因此,在产业中不建议采用这种可能会加剧病毒传播的混养模式,养殖户们应选择更为安全、合理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风险。

总之,虾虹彩病毒的肆虐给对虾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只要养殖户们充分了解这种病毒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就有可能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保护好自己的养殖事业,实现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于水产前沿。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