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广西一季度苗、料、药暴跌至少50%! 下半年虾价或有望回升! (广西猪苗价格今日猪价)

2025-03-31人已围观

广西一季度苗、料、药暴跌至少50%! 下半年虾价或有望回升!

"《广西小棚虾养殖业现状、挑战与发展展望》

广西小棚虾养殖业当下形势及产量下滑分析

投产与产量现状

广西小棚虾养殖业在水产行业中曾有着亮眼表现,然而当下却面临诸多挑战。 就一季度情况来看,以投产约 3 万张小棚虾来计,投苗量约达 18 亿尾。 若能正常养成,按照平均棚产 1500 斤计算,预计产量可达 2.25 万吨之多。 但截止 5 月 24 日,从各区域养殖形势综合评估,第一季度小棚虾平均养殖成功率竟然不到 50%,甚至更低,这使得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产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实际产量应该不足 1.125 万吨。

多因素致产量下滑剖析

气候影响方面:

5 月 19 日的一场暴雨,给钦州地区的小棚虾养殖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众多小棚虾毁于一旦,导致产量骤降。 而钦州小棚的损失程度颇为严重,约占广西小棚总体量的一半,这无疑极大地拉低了广西一季度小棚虾的整体产量,让养殖户们遭受了沉重损失。

病害影响角度:

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病害因素当属肝肠胞虫和高致病弧菌的严重影响。 尤其是在今年,肝肠胞虫的影响排在首位,广西许多养殖园区都受到了波及,部分园区的感染率甚至高达 80% 以上。 一旦虾苗感染发病,养殖户往往不得不排掉,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养殖成功率,进而影响了总产量。 而且,去年合浦的部分园区遭遇海水倒灌,使得肝肠胞虫广泛覆盖园区及周边土壤,清理难度极大,进一步增加了今年的养殖难度,也使得不少虾农无奈选择弃养,加剧了产量下滑的态势。

生产资料因素:

当下各大企业厂家竞争十分激烈。 据悉,今年广西预计有约 50% 的养殖户(涵盖各种养殖模式养殖户)选择不投产,如此一来,剩余 50% 的养殖户便成了各大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目标。 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可能会进行竞价或让利,这就导致种苗、饲料、动保等产品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企业生存面临压力,产品质量自然难以保障,最终致使养殖成功率下降。

从种苗来看,由于沿海地区底泥检测显示病原含量普遍较高,虾苗场培育的虾苗感染肝肠胞虫及病菌的概率大幅增加。 再加上从 4 月份起虾苗需求量出现断崖式下降,病害影响、销量惨淡以及竞价让利等多重因素叠加,已经导致大部分苗场亏损严重,部分苗场从 5 月初就开始提前停产。 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竞价让利使得卖苗利润不断缩水,优质虾苗很难在市场上立足,表面上终端养殖户看似是受害者,但长此以往,最终也会对苗企产生反噬作用。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仍有部分竞争力强且秉持良心的苗企,坚守质量底线,在艰难时期通过适当送苗但不降价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动,为行业保留了一丝生机。

从饲料方面分析,由于养殖户看不到高虾价的预期,很多养殖户开始从高价料转喂低价料,他们往往只关注单价比,却忽略了性价比。 这种行为倒逼以高端料为主的料企也不得不进入低端料的肉搏战,使得饲料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虾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从动保角度而言,园区老板及养殖户更多地关注能否赊账拿货,这样的心态限制了优质动保及技术进入养殖环节。 在解决病害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不仅成本增加了,养成率却反而下降,给整个养殖产业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园区运营者角度:

部分运营者计划通过提高投苗量,也就是从原本的 5 - 6 万尾 / 棚增加到 8 万尾 / 棚,试图以此来增加产量,进而降低成本、提升收益。 然而,这种策略在广西的养殖环境下是需要谨慎考量的。 广西的养殖环境与如东等地存在明显差异,其水体总碱度偏低,土壤偏酸,同时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整体含量偏低且不平衡。 并且,当溶氧和增氧配置无法满足高密度养殖的需求时,养殖过程中很容易暴发病害,像弧菌易感、亚硝酸盐中毒等问题会频繁出现,反而可能事与愿违,导致养殖效益受损。

养殖户角度:

首先,去年的消费行情不佳,这极大地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让他们对养殖前景产生了担忧。 其次,近期小棚虾的发病率极高,使得养殖户只能低价出虾,比如 30 头的虾仅能卖到 18 元 / 斤,40 头的虾只能卖 13 元 / 斤,根本无法达到养殖成本。 在发病期间,养殖户的用药成本还在增加,这使得每斤小棚虾的成本可能高达 18 - 20 元左右,而塘头价却低于这个成本价。 面对如此不利的市场环境,许多虾农无奈选择 “躺平”,要么选择不投产,要么使用低廉的虾苗、饲料及动保等产品,试图以此降低成本,但这种做法往往只重视单价比,忽视了性价比,最终导致养殖效益持续下滑,陷入恶性循环。

6 - 12 月虾价走势预测及小棚模式本土化情况

虾价走势分析

当前,国内消费低迷、进口虾量大、小棚虾和冬棚虾集中上市、病虾冲击以及虾流通商压价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小棚虾价格的下跌。

从投苗角度来看,去年 11 - 12 月份小棚和冬棚投苗率和养殖成功率较高,这些虾主要集中在今年 3 - 5 月份上市。 但受国内消费低迷等上述因素影响,虾价随着上市量的增加而逐渐下滑。 年后,受到强冷空气持续影响,小棚及外塘投苗时间普遍延后,集中在了 3 月份。 可当养殖户发现 3 月份的大虾价格持续下跌后,4 月起的投苗热情也随之下降,到了 5 月起,投苗的人已经很少了,投苗量大幅减少。 今年 3 - 4 月份投放的虾苗,正常上市时间是 6 - 8 月份,然而由于 “5 月瘟” 及天灾的影响,大量大规格虾和病虾同时上市,致使 5 月份的大虾价格跌近成本价。 目前,大部分养殖户面临着养殖风险高、利润低甚至亏损的困境,这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养殖信心。 截止 5 月下旬,广西投苗率不足 50%,而在这 50% 中,又因为天灾和病害的影响,养殖正常的虾只占了不到 25%。

面对这样的形势,大部分养殖户选择空塘或者转养斑节虾、花虾、鱼、蟹等其它品种。 不过,从供求角度以及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刺激国内消费利好等方面综合来看,预计 6 - 7 月份,随着上市南美白虾的数量逐步减少,虾价将趋于平稳或者略有回升。 到了 8 - 9 月份,南美白虾价的上升幅度有望加大,并且这种上升趋势可能会一直延续直至年底。 从 9 月份起,考虑到气温开始下降,只有具备保温措施的小棚、冬棚、工厂化等养殖环境适合投苗。 但若在 9 - 10 月份投苗,就需要等到 12 月份或者新一年后才能出大虾。 尽管存在进口虾的冲击,但国内消费是否回暖才是关键所在。 毕竟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只有国产虾和进口虾共同供应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冻虾市场的放开,卖冰虾的利润可能趋于稳定但相对较低,而国内养殖活虾和大虾市场则有着获得更高利润的机会。 所以,低密度养大规格生猛虾或许是当下养殖户的优选出路,有助于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小棚模式本土化情况

小棚模式在引入广西后,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模式优势,也提升了养殖成功率。 但从本土化的角度审视,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阶段,主要是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资本运营者和养殖户南下到广西投资小棚虾。 尽管广西的养殖环境具备一定潜力,但本地养殖户对于小棚模式的参与度却并不高。 这主要与本地虾塘存在小散乱且难以整合的状况、资金短缺问题以及管理部门的支持不足等因素有关,使得本地养殖户难以承担小棚养殖的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 另外,近两年小棚发展受台风及水淹影响比较严重,往往一场灾害下来,养殖户可能一夜之间就损失惨重,回到原点,这也导致本地养殖户更多地持观望态度,或者期待有更新的、更具抗灾能力的养殖模式推出,阻碍了小棚模式在广西的本土化推进进程。

四大痛点问题及行业发展相关影响与应对策略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痛点问题

在当前的广西小棚虾业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可谓错综复杂,涵盖了多个方面。 病害频发是一个突出问题,像肝肠胞虫、弧菌性疾病(如高致病性弧菌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性弧菌、哈维氏弧菌等)、病毒性疾病(如白斑综合症、虹彩病毒、桃拉病毒等)以及肝肠炎症(如白便、肠炎、肝炎等)已然成为养虾业的四大痛点,其中肝肠胞虫和弧菌性疾病更是小棚虾养殖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急需行业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来攻克这些难题。

除此之外,还面临地下水资源的限制、海水携带病原、缺乏海水处理系统、集中上市导致的虾价下降、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夏季高温的影响、当地经销商先进经验技术及优质产品难以融入小棚虾业、集约化发展过于快速、发展品种过于单一、排污情况严重、管理部门缺乏战略性的规划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广西小棚虾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痛点问题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肝肠胞虫和弧菌性疾病在对虾养殖业中的危害愈发凸显,特别是在小棚虾养殖领域,这两大病害已然成为导致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就肝肠胞虫而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能够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的产品,只能从干扰、消除并发症以及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等角度去开发相关产品。 在虾价低迷的当下,一旦虾感染肝肠胞虫,治疗成本会变得很高,养殖户几乎无利可图。 现阶段,通过采取降低养殖密度、避免水质富营养化、保持高溶氧环境、防控其他病害特别是弧菌并发以及投喂高消化吸收率的饲料等一系列措施,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肠胞虫对南美白虾的危害。

对于弧菌性疾病,在苗场、小棚及工厂化等养殖环境中,养殖户更侧重于采用菌相平衡的生物防控方式。 从防控效果来看,生物防控不会干扰其它益生菌的正常使用,而且相较于中、西药,它不会明显抑杀水体中的益生菌,所以备受养殖户青睐。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生物防控产品,主要以蛭弧菌、噬菌体及其它常规益生菌单用或混用为主,在防控弧菌方面各有优缺点。 比如蛭弧菌(细菌)对常见弧菌有着广谱高效的防控作用,能很好地防控包括变异中的高致病性弧菌、急性肝坏死弧菌等弧菌性疾病,但它存在保质期短、保存条件苛刻的问题,并且不同生产厂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还不得与抗菌药同时使用。 噬菌体(病害)则对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和哈维氏弧菌有着较专一高效的清除作用,且能同抗菌药配合使用增效,不过一旦弧菌发生变异,就需要跟进培养生产新的对应噬菌体才能继续发挥有效防控作用。 此外,针对由携带多种毒素基因弧菌引起的高致病性弧菌和急性肝坏死,很多厂家采用鸡尾酒原理来攻关,但实际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而常规益生菌能够净化水质、竞争营养以抑制病菌繁殖,从而防止水质恶化。 当常规益生菌与蛭弧菌或噬菌体结合使用时,能够显著提升防控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物防控方式也存在共同缺点,那就是只对预防弧菌前期性疾病防控效果显著,而对急性弧菌病反应效果过慢,若是结合中、西药进行内服或外用,则能够获得最佳的防控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行业中关于蛭弧菌被禁止使用的传言,实际上是对农业部公告的错误解读。 公告中强调的是老的执行标准被废止,以及同期的狂犬病疫苗的标准也被废止,并非蛭弧菌本身被禁止,也不意味着狂犬病疫苗被禁止。 所以,行业发展需要行业权威人士的正确引导和发声,将优质的产品挖掘出来,进而推动行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助力养殖户更好地应对这些病害难题,提升养殖效益。

小棚设施结构优化及种苗、饲料、动保产品发展建议

小棚设施结构优化改进方向

从小棚的结构方面来看,有着诸多可以优化和改进之处,以此来实现增效增量的目标。

增氧设备的升级:

考虑到目前市面上许多鼓风机能耗较大的现状,行业应积极投入研发和推广节能变频的风机,通过降低能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成本,同时也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养殖户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搭棚方式的改进:

为了有效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行业应当设计具有防台风功能的搭棚材料和搭建方式,确保养殖设施在面对恶劣天气时能够保持安全和稳定,减少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保障养殖户的养殖成果。

遮阳网的应用:

在高温季节,通过合理使用遮阳网,可以有效降低棚内温度和水温,为虾创造一个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避免高温对虾生长造成不良影响,有助于提高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改进棚规格与探索新模式:

可以通过探索缩短棚的长度等新颖模式,以此增强通风效果,降低温度,使得中造也能够养殖小棚虾,拓宽养殖时间范围,增加养殖产出,提升整体的养殖效益。

防洪能力的提升:

每个园区都应配备大功率抽水机,一旦遭遇洪水进入园区的情况,能够及时进行排涝,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洪水带来的损失,保障养殖活动的正常进行。

种苗、饲料、动保产品发展形势及建议

种苗方面:

在选择虾苗时,养殖户需要根据不同的养殖环境来挑选合适的虾苗品种。 例如,在塘底易泛酸或渗水大等不稳定环境下,建议选择偏高抗品系的虾苗;而在环境相对稳定的小棚中,则优选快大品系虾苗。 养殖时间的长短并非关键因素,重点是要能够养成大虾。 在引入虾苗前,务必重视对虾苗肝肠胞虫、高致病弧菌和急性肝坏死这三个关键指标的检测,确保其检测结果合格。

至于副溶血性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它们属于条件致病菌,从育苗到养成都比较常见,只要将其载量控制在 103 拷贝 /ul 之内,南美白虾苗一般不会出现掉苗现象,正常入苗养成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如果超过这个载量,就可能会影响成活率,这种情况下建议养殖户放弃选择这批虾苗。 同时,养殖户若对这两个指标过分要求清零,反而可能促使苗场采取一些不当措施来应对,良心苗企或许会选择好的生物制剂进行防控,而无良苗企则可能会选择使用经济高效但违规的违禁药来 “清零”,最终导致买到的虾苗虽然数据上看起来 “健康”,但实际质量却不过关,影响后续养殖效果。

饲料方面:

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高端饲料在广西小棚市场的占比出现了显著下降,由原先的 30% 左右降至目前的 5% 左右,并且第一季度的饲料销量同比去年也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虾农普遍过于关注产品价格,忽视了投入产出比,使得高端饲料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此外,饲料企业需要明白并非高蛋白就等于高产量,实际上,蛋白含量 40 甚至更低的饲料,如果采用高消化率原料以及实现高氨基酸平衡,同样能够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 过度追求高能高蛋白饲料,很可能会导致营养代谢病高发,或者使虾体内产生毒素以及肠道的菌相紊乱等问题。 所以,饲料企业应当深入养殖一线进行调研,切实了解虾农的实际需求,进而开发出具有高吸收率且低营养代谢病风险的优质饲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助力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动保方面:

受虾价低迷影响,小棚养殖户在选择产品时愈发注重精准和节约。 比如,有的养殖户看到老乡使用的产品效果好,就会货比三家后,不惜从不同区域甚至外地窜货以拿到最便宜的产品。 然而,这种行为对产品厂家的市场布局构成了挑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思考并做出相应调整。

而且,许多小棚养殖户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往往过度听取他人建议,结果导致用药成本大幅上升。 在虾价低迷的时期,降本增效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小棚养殖户不应闭门造车,应当多与各园区或当地知名的技术团队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经验,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来实现低成本养成,这才是提高养殖效益的正确之道。

水产前沿 / 林思静

本期编辑 / 张红"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