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虾苗如何培育? (对虾苗养殖方法)

2025-04-05人已围观

对虾虾苗如何培育?

"《对虾虾苗培育全攻略:从幼体发育到健康出池的关键要点》

在对虾养殖的复杂体系中,虾苗培育无疑是奠定成功基础的关键环节。 优质的虾苗不仅能够确保较高的成活率,还为后续的养殖生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将深入且详细地阐述对虾虾苗培育的各个关键方面,助力养殖户掌握虾苗培育的核心技术,开启对虾养殖的成功之旅。

一、各期幼体的精细发育与精准培育

(一)无节幼体期:生命的起始与环境的初调

受精卵成功孵化后,便开启了无节幼体的生命历程。 此阶段的幼体尚不具备摄食能力,主要依靠卵黄所蕴含的能量维持生存,如同初出襁褓的婴儿依靠母体储备的营养一般,它们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在这一时期,虽然无需进行投喂操作,但却需要为后续的生长做好铺垫。 例如,可以在无节幼体第二期时,巧妙地施肥来繁殖单胞藻,这就像是为幼体未来的 “食物库” 进行储备。 同时,也可选择在第六期投放单胞藻,进一步丰富水体中的饵料资源。

在水体管理方面,有多种可行的策略。 一种是在育苗池一次加满水后,采取不换水或者每天换水 10% 的方式,保持水体环境的相对稳定;另一种则是开始时加半池水,之后每天增加 10 厘米水,这样的操作既能满足幼体对水体空间的逐渐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自然水体的变化过程。 此外,水温的控制至关重要,需将水温精准地维持在 20 - 22℃,这一温度范围恰似为无节幼体量身定制,能够确保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和代谢活动,为后续的顺利蜕皮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溞状幼体期:摄食开启与环境优化

当无节幼体历经 6 次蜕皮后,便成功发育为溞状幼体,此时它们开始积极摄食,标志着一个新的生长阶段的来临。 在饵料选择上,单胞藻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同时它们也具备了摄食轮虫、蛋黄、豆浆、虾粉、微粒饵料等各种代用饵料的能力,犹如人类幼儿开始尝试多样化的食物,以满足身体快速生长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换水操作变得尤为关键,每 1 - 2 天换水 20% - 30%,能够及时清除水体中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保持水质的清新和稳定。 同时,还可以进行吸污操作,将池底积累的杂物和残饵吸出,进一步优化水体环境。 水温则应调整至 22 - 24℃,这一适宜的温度区间有助于提高溞状幼体的消化酶活性,促进其对饵料的高效摄取和利用,从而加速生长发育。 值得注意的是,溞状幼体具有拖粪便的习性,这就要求养殖户更加密切地关注水质变化,及时清理粪便,防止水质恶化。

(三)糠虾幼体期:饵料进阶与环境升级

进入糠虾幼体期,饵料的选择再次升级。 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成为最佳的天然饵料选择,同时它们也能够摄食蛋羹、虾粉、蛋黄、微粒饵料等人工代用饵料,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

在水质管理方面,每天换水 30% - 50% 的高频次换水操作是必要的,这能够有效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确保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当池底出现严重脏污时,可以果断采取倒池措施,为糠虾幼体提供一个全新的、清洁的生长环境。 水温需精准控制在 24 - 25℃,这一温度范围有助于糠虾幼体的身体发育和器官成熟,使其能够顺利地向仔虾期过渡。

(四)仔虾期:形态转变与习性更迭

仔虾作为后期幼体,其外部形态已与幼虾相近,这标志着它们即将迈向新的成长阶段。 仔虾初期仅呈倒立状生活于水层中,宛如懵懂的探索者在水中寻找着方向,但到了第二天,它们便开始能够水平游动,展现出更强的活动能力和适应性。 而到了第五天以后,其生活习性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浮游生活转为底栖生活,食性也相应地由摄食浮游生物转为摄食底栖生物,如同人类从青少年逐渐步入成年,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食物来源。

仔虾在生长过程中,2 - 3 天便会蜕皮 1 次,整个仔虾期共分为 19 - 22 期,在生产实践中,多以日龄来表示其生长阶段,例如第三天的仔虾,便记为第三天,这为养殖户精准掌握仔虾的生长进程提供了便利的参考依据。

二、虾幼体的合理放养密度与科学计算方法

幼体的放养密度是一个需要谨慎权衡的关键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苗的条件和技术水平,尤其是与饵料供应和水质保障密切相关。 以豆浆、卤虫幼体作为主要饵料的大水体育苗模式为例,通常情况下,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养无节幼体 20 万尾左右。 而在具备更优越的育苗条件时,如优质的饵料供应、先进的水质调控设备和精湛的养殖技术支持下,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至 30 万 - 50 万尾,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计算幼体密度时,需要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使用计数长玻璃管,在育苗池中进行垂直取样操作。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每池至少应在不同位置选取 10 个点的样品,然后通过细致的计算得出单位水体中的幼体数量,从而为后续的养殖管理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三、水质的严格控制与精细管理

在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以及残饵的腐败分解,池内的水质会不断受到污染,这就如同清澈的溪流受到了污染物的侵蚀。 这种污染状况不仅会导致幼体的发育异常,严重时甚至会致使幼体死亡,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损失。 此外,许多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滋生与爆发,也与水质的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保持池水的清洁无疑是育苗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例如,当水中总氨氮含量升高至 0.2 毫克/升时,便会对长毛对虾幼体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 而池水中的溶氧量,除了满足对虾幼体的呼吸需求外,还会被池中其他生物及有机物大量消耗。 所以,溶氧量的高低可以间接地反映池塘水质的优劣状况,成为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中国对虾幼体培育而言,pH 值应严格控制在 7.6 - 8.6 的适宜范围内。 当由于藻类光合作用过强而引起 pH 值升高时,可以巧妙地利用碳酸氢钠或二氧化碳进行精准调节,确保 pH 值稳定在 8.6 以下,维持水体的酸碱平衡。

保护和改善育苗池水质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换水、排污和充气等关键措施。 每天换出 30% - 50%的海水,能够及时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补充新鲜的水源,保持水质的清新和稳定。 同时,要经常将沉积物和沉于池底不健康的幼体吸出,或者在必要时进行倒池操作,确保水质的清净程度始终符合幼体生长的需求。

四、水温的精准调控与阶段适配

水温在对虾虾苗培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犹如人体的体温需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样,水温的精准控制对于虾苗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温应控制在适温范围的上限附近,根据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进行精细的调整。

在受精卵孵化之后至糠虾期,应逐渐升温,以满足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特定需求。 具体而言,无节幼体期水温维持在 20 - 22℃,这一温度有助于幼体的早期发育和稳定;溞状幼体期水温升高至 22 - 24℃,能够促进幼体的摄食和消化吸收;糠虾幼体期水温进一步提升至 24 - 25℃,有利于其身体器官的发育和完善;而仔虾期水温则稳定在 25 - 26℃,为仔虾的快速生长和形态转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对于南方的几种对虾,由于其生长环境和生理特性的差异,水温应控制在 27 - 29℃,这一温度范围能够更好地适应其生长需求,确保虾苗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育。

五、饵料的多元选择与合理投喂

(一)天然饵料的优势与应用

无节幼体阶段,幼体依靠卵黄维持身体发育,而从溞状幼体开始,便开启了摄食之旅。 目前,国内常用的饵料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各具优势。 小硅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扁藻等植物性饵料为幼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牟氏角毛藻的效果尤为突出,甚至可以单独作为饵料将幼体直接培育至仔虾阶段,其富含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幼体生长过程中的多种需求。

轮虫、贝类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等动物性饵料则在幼体的不同生长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 轮虫作为一种优质的动物性饵料,在溞状幼体的早期阶段就能被有效摄食,其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质,对于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饵料的种类与投喂技巧

人工饵料也是虾苗培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豆浆、豆腐、豆饼颗粒、酱油粕、鸡蛋黄、蛋羹、虾粉配合饵料等。

豆浆作为一种常见且经济实惠的人工饵料,具有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和降低育苗用水 pH 的独特作用,对于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其制法与食用豆浆相同,在使用时以干豆重量计算,每立方米水体每天施用 10 - 15 克,分 3 - 4 次进行投喂,这样的投喂方式能够确保幼体在不同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避免一次性投喂过多造成水质污染。

熟蛋黄挤碎后,经 120 - 150 目筛绢过滤,可作为溞状幼体的饵料,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每天投蛋黄 0.5 - 1 个,分 5 - 8 次投喂,这种精细的投喂方法能够保证蛋黄颗粒的大小适中,便于幼体摄取和消化。

蛋羹是用鸡蛋和碎蛤肉、糠虾肉或鱼肉等各一半绞细,混合调匀,蒸至凝结,用 60 - 100 目筛网挤成颗粒,洗涤后作为溞状幼体和糠虾期幼体的饵料。 每天每立方米水体投 0.5 - 1 个鸡蛋的蛋羹,其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能够满足幼体在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快速生长。

蛋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全部的轮虫做为藻类和卤虫幼体之间的过渡饵料,甚至可以代替卤虫,作为糠虾幼体的主要饵料,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的饵料选择和成本控制的可能性。

虾粉是把市售虾皮(干毛虾)粉碎为粒径 2.7 - 18 微米的颗粒,每天每立方米水体投 2 - 5 克,分为多次投喂,能够将幼体培育为仔虾,并且具有相当高的成活率,其富含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对于仔虾的甲壳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蛤仔肉一般是作为仔虾的饵料,投喂前,需经搅碎、洗涤,选用粒径 0.2 - 0.6 毫米的碎肉投喂,以适应仔虾的摄食能力和消化特点。

(三)施肥繁殖天然饵料的策略

除了直接投喂饵料外,还可以采用施肥繁殖天然饵料的群落育苗法。 根据池水的肥沃情况,从无节幼体中期开始施肥,施肥原则是少施、勤施。 每立方米水体一般一次可施硝酸钾 2 克,磷酸二氢钾 0.2 克,必要时还可加硅酸盐 0.1 克及微量的三氯化铁,这些肥料能够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促进单胞藻等天然饵料的繁殖。 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或隔天施肥 1 次,确保水体中的饵料生物持续稳定供应。 此外,每立方米水体育苗水中施人 5 克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藻类繁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进一步丰富水体中的饵料资源,为虾苗的生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充气的持续保障与气量适配

在高密度育苗的情境下,充气是一项贯穿整个育苗期间的关键措施,如同为幼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氧气补给站”。 通过不间断地充气,使池水保持持续的流动状态,能够确保池中溶氧量不低于 4 毫升/升,满足幼体在生长过程中对氧气的高需求。

充气量的大小也需要精准控制,一般每分钟应供应育苗水体 1.0% - 2.0%以上的气量,这样的气量既能保证水体中有充足的氧气溶解,又能避免因充气过强而对幼体造成不必要的机械损伤,为幼体营造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

七、防病的全面措施与精细管理

(一)育苗设施与环境的消毒

为了有效降低幼体的发病率,育苗前的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应将所有育苗用工具、水池、管道乃至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其中以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及漂粉精等效果最佳。 这些消毒剂能够有效地杀灭各种病原体,为幼体的生长创造一个清洁、无菌的环境。 在育苗期间,还应定期进行消毒操作,防止病原体的再次滋生和传播,如同为幼体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 “防护墙”。

(二)亲虾的健康选择与精心培育

选择健康、健壮的亲虾是提高幼体抗病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亲虾在越冬或春季培育过程中,都应加强饲喂管理,确保其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从而提高其生殖能力和身体素质,为后代提供优良的遗传基因和健康的体质基础。 健康的亲虾能够孕育出更强壮、更具抗病能力的幼体,为整个育苗过程奠定良好的开端。

(三)饵料的卫生保障与严格把关

饵料的种类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幼体的生长发育,其卫生情况更是与幼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腐败或不洁净的饵料往往是病原体的滋生地和传播源,容易导致幼体感染疾病。 因此,在饵料的选择、加工和投喂过程中,都要严格把关,确保饵料的新鲜、干净和无污染。 同时,加工和投喂饵料的工具也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体通过这些工具传播给幼体,为幼体提供安全、卫生的食物保障。

(四)疾病的及时发现与精准治疗

在育苗过程中,养殖户要时刻保持警惕,仔细观察幼体的生长状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迹象。 一旦发现细菌性疾病,应迅速采取行动,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并根据病情的发展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及用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避免药物残留对幼体和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做到精准用药、科学治疗。

(五)幼体密度与单胞藻饵料的合理运用

幼体密度不宜过大,这是因为在高密度的环境下,幼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播,从而降低育苗成活率。 此外,单胞藻的使用应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在目前对虾病毒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仅仅依靠代用饵料培育虾苗是远远不够的。 单胞藻不仅能够为幼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能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幼体的抗病能力。 因此,要合理控制幼体密度,充分发挥单胞藻饵料的优势,为虾苗的健康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八、光照的适宜控制与环境营造

直射光对于幼体的发育存在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幼体的应激反应和生长异常。 在斑节虾育苗期间,光线应精准控制在 200 - 250 勒,这样的光照强度能够为幼体提供一个相对柔和、适宜的生长环境,避免强光对其造成的伤害。

对于中国对虾幼体而言,在遮光环境中培育比在直射光下具有更高的成活率,这表明适宜的光照条件对于幼体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透光率为 60% - 70%的乳白色玻璃钢瓦做屋顶,能够有效地过滤掉部分强光,为育苗池营造一个适宜的光照环境,有助于幼体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育。

总之,对虾虾苗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养殖户在各个环节都做到精细管理、科学操作,从幼体的发育阶段、放养密度、水质水温控制、饵料投喂、充气防病到光照环境营造等方面,都要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和技术要求,才能培育出健康、强壮、高成活率的优质虾苗,为对虾养殖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