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小龙虾养殖技术:稻虾共作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2025-05-06人已围观
小龙虾养殖技术:稻虾共作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以安徽全椒标准化模式为例
一、虾稻互利共生的生态平衡
1. 生态互补机制
小龙虾偏好水草丰茂环境,其摄食行为有效清除水藻和寄生生物。这种生物净化功能显著改善水质,为水稻根系发育创造优质环境。反之,水稻植株提供遮荫场所,稻花、稻叶成为虾类天然饵料。
2. 数量调控关键
实验数据显示,当亩均虾密度超过500尾时,水稻减产风险提升12%-15%。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全椒养殖户将投放密度精准控制在200-300尾/亩,实现亩产稻谷550kg与成虾150kg的黄金配比。
---
二、全椒稻虾种养技术体系解析
2.1 区域发展概况
作为全国首批稻虾共作示范区,全椒县依托33万亩低洼田资源,构建"一季稻+两季虾"的生态循环系统。2023年统计显示,核心养殖区覆盖13.5万亩,总产量突破3.75万吨,带动3.5万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户。典型案例:
- 赤镇合作社:2006年433公顷试验田已扩展至900公顷,社员455户创收12万元/户,较非社员增收300%
- 脱贫示范户:曹埠村胡礼海采用60亩标准化养殖,2023年纯收入达20万元
2.2 技术创新演进
从初期"一稻一虾"到现今"一稻两虾"模式转型,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 生长期延长技术:通过水位智能调控,将成虾上市周期扩展至4-6月&8-9月双窗口期
- 错峰育苗法:5-6月专田培育虾苗,确保9月补投幼虾存活率达92%
2.3 标准化操作流程

2.3.1 田间工程改造
- 环形沟构建:距田埂2.5-3m处开挖,面宽1.2-1.5m/底宽0.6-1m/深0.8-1.2m,预留10-20m机械通道
- 防逃系统:40cm石棉瓦围埂+25目双层滤网,进水口设倒檐结构
- 水位控制:越冬期田面0.3-0.5m/环沟0.8-1.2m,插秧前分别调整至0.4-0.6m和1.2-1.5m
2.3.2 生物群落构建
- 水草配置:环沟移栽金鱼藻+喜旱莲子草(占50%),浅水区种植轮叶黑藻(6%覆盖率)
- 生态调控:每亩投放田螺1800kg+河蚌300kg,降低饲料成本23%
2.3.3 种苗管理
- 亲虾优选:雌虾>35g/雄虾>40g,体表完整无病灶,3:1性别比投放
- 智能投喂:3-6月投喂28%蛋白饲料(750kg/hm2),搭配伊乐藻1200-1800kg/hm2
2.3.4 水稻栽培革新
- 品种筛选:中矮秆抗倒伏型(如协优系列),生育期145天,耐深水浸泡
- 免耕技术:利用虾粪肥效替代60%化肥,配合两次精准烤田(7月&9月)
---
三、综合效益分析
1. 经济价值跃升
稻虾田较传统种植增收3000元/亩,优质虾稻米溢价达常规价格5-8倍。赤镇合作社2016年实现产值7500万元,利润突破4000万元。
2. 生态效益显著
连续3年监测显示:
- 化肥使用量减少42%
- 农药施用量下降67%
-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9%
3. 扶贫带动效应
模式辐射皖东地区3000余农户,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帮助78%贫困户实现脱贫。
---
四、技术优化方向
1. 智能监测系统: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溶氧、pH值等关键指标
2. 病害预警体系:建立弧菌快速检测站,配套EM菌调水方案
3. 种养周期匹配:开发早熟稻品种(120天生长期)衔接双季虾养殖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公示文件及全椒县养殖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