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斑节对虾,为何从繁荣到萧条,为什么又能够卷土重来? (斑节对虾图片)
2025-01-26人已围观
斑节对虾,为何从繁荣到萧条,为什么又能够卷土重来?
"《斑节对虾:兴衰之路与卷土重来的契机》
在当今的水产养殖领域,斑节对虾的发展轨迹犹如一部波澜起伏的传奇故事。 尽管目前其产量与南美白对虾相比略显逊色,但近期却展现出了卷土重来的强劲势头,引得众多亚洲养殖户纷纷侧目,意识到它或许是替代集约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一种利润丰厚的优良选择。
一、斑节对虾产业:从辉煌走向黯淡
回溯至 70 年代和 80 年代,斑节对虾作为最早开启商业化养殖征程的虾种之一,在亚洲多国掀起了养殖试验的热潮,迅速成为整个亚太地区商业水产养殖的关键构成部分。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 1998 年至 2003 年这段时期,斑节对虾产量占据全球养殖虾产量的半壁江山,其辉煌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早期斑节对虾的生产严重依赖于野外捕捞虾苗(PL),获取方式较为粗放,要么依靠手工收集,要么在涨潮时借助自然之力使虾苗进入沿海蓄水池。 随着养殖热情的高涨和虾苗需求的急剧攀升,一些斑节对虾孵化场应运而生。 起初,这些孵化场采用野生亲虾,并运用单侧眼柄切除手术(即去除每尾雌性的一只眼柄)来刺激产卵。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虾苗生产似乎取得了尚可接受的成果,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这些野生捕获的雌性亲虾普遍存在产卵率低下以及卵和虾苗质量不佳的弊端。 而且,在许多产区,野生斑节对虾亲虾的数量愈发稀缺,使得生产结果极不稳定。 尽管研究人员和商业孵化场在圈养雌性亲虾去眼柄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但在扩大虾苗产量方面却遭遇重重困难。 后来,亲虾饲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产卵效果,可圈养雌性亲虾的质量和卵存活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无奈之下,多数孵化场因野生捕获的雌性亲虾能在较短时间内产出更多虾苗且营养需求简单,仍对其青睐有加。
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扩张,各种疾病如同阴霾一般笼罩着斑节对虾产业。 其中,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的影响尤为显著。 这种病毒在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波利尼西亚、夏威夷和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野生亲虾不断侵入孵化场。 早期研究表明,斑节对虾对病毒的存在具有一定耐受性,但当遭遇应激源时,虾体内的 MBV 会大量增殖,进而引发大量死亡现象。
虾类健康专家史蒂芬?纽曼(Stephen Newman)博士针对此问题深刻指出:“无特定病原体(SPF)南美白对虾亲虾的出现,成为养殖户纷纷转向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关键转折点。 彼时,野生斑节对虾作为亲虾来源,携带多种专性病原体,常常致使疾病爆发,造成惨重损失。 而南美白对虾在受控条件下养殖,能够有效‘清除’特定病原体。 虽说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对所有病原体都具有免疫力,只是在虾苗以生物安全方式生产时,不会将特定病原体带入养殖池塘系统,从而降低了发病风险。 ”
此外,斑节对虾孵化场还深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困扰。 对于 WSSV,通过筛选野生亲虾和丢弃感染个体,勉强能在虾苗中维持较低的病毒携带水平;而弧菌管理则主要依赖于虾苗孵化场广泛采用的标准水处理和消毒方案。 然而,祸不单行,2000 年代初期,斑节对虾生长缓慢综合症突然来袭,泰国遭受的冲击尤为严重,短短两年内,斑节对虾产量锐减 40% 至 70%。 这种综合征与一种名为 Laem - Singh 的病原体密切相关,但似乎也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世界著名虾专家维克多?苏雷什(Victor Suresh)博士也分享了他的见解:“自 2000 年代初起,养殖斑节对虾的虾农便陷入与各类疾病问题的艰苦斗争之中,主要根源在于斑节对虾的驯化成效有限。 直接运用海洋捕获的斑节对虾作为亲虾,使得疾病防控几近失控,导致投放于池塘的虾苗大多感染病毒病原体。 即便养殖户投放的是无疾病携带的虾苗,一些病原体仍潜伏在供水渠道或周边池塘,最终造成斑节对虾大量死亡、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低下以及虾体规格参差不齐等严重后果。 ”
“亚洲国家开始引进美国的经驯化无特定病原体(SPF)南美白对虾亲虾后,惊喜地发现这些亲虾繁育的虾苗生长态势良好,患病风险大幅降低。 而且,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密度能够远超斑节对虾,使得池塘生产力和养殖户的盈利能力呈倍数增长。 这一系列优势促使南美白对虾迅速取代斑节对虾,成为亚洲 80% - 90% 养殖场的首选养殖品种,斑节对虾产业由此陷入了漫长的萧条期。 ”
二、斑节对虾:为何能够再度崛起?
尽管斑节对虾或许难以重现昔日在全球虾贸易中的辉煌地位,但它依旧在水产养殖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纽曼博士敏锐地指出:“鉴于南美白对虾市场已趋近饱和,部分生产商将目光重新投向斑节对虾,而且如今 SPF 和转基因斑节对虾品系的问世,极大地降低了疾病传播至养殖场的风险。 不过,斑节对虾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且通常以动物蛋白为主,这无疑导致其养殖成本高于南美白对虾。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在印度尼西亚的大片区域,采用极低的斑节对虾养殖密度(大规模养殖模式),几乎无需额外添加饲料,从而有效控制了养殖成本,非洲也在积极探索这种低成本养殖模式的可行性。 ”
“东南亚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向高密度养殖模式,这一转变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同时也因生物安全措施不力和监管缺失,导致疾病频发,债务负担日益加重,使其难以与厄瓜多尔低成本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模式相抗衡。 因此,一些养殖户开始重新尝试使用 SPF 和转基因虾苗来养殖斑节对虾。 然而,这种养殖方式也存在诸多固有局限,例如高密度养殖斑节对虾以降低单尾动物的总体成本颇具挑战,因为斑节对虾生性较为好斗,在高密度环境下通常表现不佳,所以斑节对虾未来可能仍将定位于特定的专业市场领域。 ”
三、斑节对虾的新契机与新动力
当下,众多正在推进的举措为斑节对虾养殖的持续发展乃至进一步扩张带来了新的希望。 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近期启动了一项意义重大的计划,旨在为虾农提供优质的斑节对虾虾苗,助力菲律宾恢复斑节对虾的生产,试图重拾往日的辉煌。 而且,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多数基础设施以及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已搭建完善,能够为斑节对虾行业的复苏提供有力支撑。
在越南,斑节对虾与青蟹和海藻的混养模式经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印度,斑节对虾与遮目鱼、黄蛤和盐生植物在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IMTA)系统中的混养方式也收获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在斑节对虾的营养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有望降低其饲料成本和死亡率,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
尽管这些方法的优势在不同国家的体现程度存在差异,但一些企业已经在圈养斑节对虾亲虾的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尽管斑节对虾针对性遗传改良的全面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基因组数据集来精准识别关键遗传标记,为未来的品种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维克多?苏雷什博士详细阐述了一些可能左右未来几年斑节对虾生产走向的关键因素:“斑节对虾最大的发展机遇在于能够迎合部分市场对大虾的青睐,其规格可达 35 - 50 克,明显大于南美白对虾,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大规格虾类产品的需求。 而且,斑节对虾的养殖为物种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有助于降低全球虾市场对南美白对虾的过度依赖,分散市场风险。 近期斑节对虾的再度兴起,得益于驯化的斑节对虾亲虾作为特定无病原体虾苗的成功培育和推广。 例如,马达加斯加的 Unima、美国的 Moana 和泰国的 CP 等机构都能够提供此类优质亲虾。 这些亲虾繁育的虾苗相较于野生捕获的斑节对虾亲虾表现更为出色,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驯化的 SPF 南美白对虾亲虾,展现出了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病能力。 ”
然而,维克多?苏雷什博士和其他业内人士也明确指出,斑节对虾水产养殖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目前,SPF 斑节对虾的供应商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现有供应商的亲虾生产能力也较为有限。 要知道,在孵化场环境中成功繁殖斑节对虾的难度要高于南美白对虾,因为斑节对虾需要培育至更大的规格才能作为亲虾使用。 并且,在长途运输大尺寸亲虾以及促使亲虾成熟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亟待攻克;此外,SPF 斑节对虾的虾苗仅在低养殖密度下才能展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全球大规格虾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这些问题都是斑节对虾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所在,否则将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
苏雷什博士最后总结道:“因此,就全球产量而言,斑节对虾产量目前仍然只是南美白对虾的一小部分。 在这种形势下,斑节对虾养殖户应明智地聚焦于高价值产品,如有机虾或带头虾的养殖,以此提升养殖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实现可持续的盈利目标。 ”
总之,斑节对虾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养殖模式的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其未来仍然蕴含着诸多机遇和可能性,值得行业内人士持续关注和深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