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90%对虾养殖户不懂的重要养殖技术:这份控料技巧大全,请收藏(对虾养殖小于养殖讲解视频)

2025-03-23人已围观

90%对虾养殖户不懂的重要养殖技术:这份控料技巧大全,请收藏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文章:

90% 对虾养殖户需知的控料技巧大全

对虾养殖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各个养殖环节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近年来,对虾发病案例日益增多,养殖户的损失也愈发严重。 在水产养殖领域,“养虾先养水” 的观念深入人心,调水通常被视为养虾的关键工作。 诚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但导致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投料技术。 实际上,投料技术不仅是水质问题的关键,也是引发疾病的重要源头,因此养殖户掌握好控料技术至关重要。

一、合理控料的重要性

(一)避免水质恶化,降低调水成本

在对虾养殖的投料过程中,很少有养殖户能够精准掌握正确的投饵量。 一旦投料过多,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残饵会大量沉积在池塘底部。 这些残饵会逐渐腐烂分解,影响底质,导致水质不稳定,进而引发一系列水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溶氧量降低等。 为了维持水质稳定,养殖户不得不频繁进行调水工作,这无疑增加了养殖成本。

(二)保障对虾体质健康,减少发病几率

早期过量投料会给对虾肝胰腺带来沉重负担,容易导致肝胰腺代偿性肿大发红,甚至肝功能受损病变。 同时,由于早期虾苗活力较弱,无法将池底的饲料完全摄食干净。 而大多数养殖户往往只在对虾肠道出现疾病时才进行防治,平时不注重肠道的调理和保健。 这就可能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方面,对虾排出的粪便溶解在水体中,看似底部有机质不多,但实际上水体中溶解的有机质过多,会抑制水体中正常藻类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发病死亡;另一方面,对虾肠道调节不当,会使其吸收和消化能力下降,对饲料的转化利用率低下,出现 “喂得多,长得少” 的现象,并且还容易引发空肠空胃、肠炎等肠道疾病。

二、一般养殖户常见的投料误区

部分虾农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虾饲料价格相对较低,每千克仅 8 元左右,而虾价一般在 40 元左右,所以宁愿多投料,即使浪费一些饲料也在所不惜,期望能收获更多的虾。 然而,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多投的饲料未被虾摄食,就会沉在池底,污染底质和水质,使养殖环境恶化;而如果虾摄食了过多的饲料,就会加重肝胰腺的负担,引发上述的健康问题。

一般养殖户认为,投料主要有三个关键要点:一是投好 “料”,即选择口碑好的大品牌饲料,确保饲料本身质量可靠;二是投 “好” 料,要精准控制投料量,把握好操作细节和准确的投饵数量;三是投 “好料”,在原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有益菌等,以增强对虾的体质。 但实际上,合理控料大多是基于经验的实际操作,与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并非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三、合理控料的方法

(一)常规控料

准确投饲料是对虾养殖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养虾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关键技术。 投饲料的基本原则是 “准确投料,宁少勿多”。 养殖户可选择固定一段时间,如每周定期减料或停喂 1 餐,这样能够有效减轻对虾肝肠的消化负荷,促使对虾去摄食池塘中的藻类、细菌、生物絮团等天然饵料,从而补充微量元素、土著菌群和天然营养,促进胃肠消化及营养吸收利用,同时还可以起到清底调水、减少污染的作用。

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确定日投饵量主要有饲料全年分配法和日投饵率法两种方法。 饲料全年分配法首先需要根据对虾的不同养殖模式估算全年净产量,再确定所用饲料的饲料系数,进而估算出全年饲料总需要量。 然后,依据季节、水温、水质以及养殖对虾的生长特点,逐月、逐旬甚至逐天合理分配投饲量。 一般来说,体长 1~2 cm 的对虾,其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 150%~200%;体长 3 cm 的虾占体重 100%,4 cm 的虾占 50%,5 cm 的虾占 32%,6 cm 的虾占 26%,7 cm 的虾占 24%,8 cm 的虾占 18%,10 cm 的虾占 13%,12 cm 的虾占 10%,13 cm 以上的虾占 5%~8%。

为了保证对虾的肠道健康,促进消化吸收,养殖户还可以适量使用一些优质的微生物制剂,如乳酸菌等。 【2 包 7 折,3 包 6.5 折】乳酸菌 肠道健康 促消化 促长 调水净水 水产养殖 帮邦水产¥15.9 购买。

(二)脱壳控料

脱壳控料要求养殖户在对虾脱壳期间严格控制投料量。 通常情况下,池塘里每天都会有不同比例的对虾进行蜕壳,尤其是初一到十五期间,是对虾的蜕壳高峰期。 在脱壳期,对虾身体较为脆弱和敏感,摄食能力会明显下降,进食速度缓慢。 因此,在临近脱壳期时,养殖户要及时减料,甚至可以停止投喂。 切不可过量投喂,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底质污染。

根据经验,养殖户应根据脱壳虾的数量来调整减料幅度,一般正常减料 30%-70%。 如果遇到脱壳虾数量最多的一天,需要减料 50% 左右,甚至可以取消晚上的加餐。 在对虾脱壳之后,也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投喂量,而应每餐逐渐增加 10%-20% 的投喂量,慢慢恢复正常投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由于恶劣天气、用药刺激、大换水等操作导致的对虾应激性脱壳,应直接停料,观察 2 餐后从 70% 投喂量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三)调水控料

当水质出现问题时,如水体出现藻类异常、水质变浓、发暗、有油膜泡沫、氨氮和亚盐超标等情况,千万不要急于投喂。 因为这些问题会使水体中产生不同种类的毒素,一旦对虾摄入含有毒素的饵料,就容易引发肠道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对虾死亡。 所以,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首先要控制投喂量,每餐降低 30%-50%,但不要减少投喂的频率,待水质逐渐恢复正常后,再逐步恢复到常量投喂。

在调水过程中,有机酸是一种常用的水质调节剂。 市面上的有机酸种类繁多,建议养殖户选择含量高、浓缩型的有机酸,使用时一般用量较多,但效果较好,且方便携带。 【2 瓶 7 折,3 瓶 6.5 折】超浓有机酸解毒碧水安天然果酸碧水解毒水产鱼虾蟹塘倒藻藻毒素¥18 购买。

(四)改底控料

养殖户投喂的大多数对虾饲料为沉性饲料,其吸水性很强。 在饲料沉底的过程中,会吸收水体中的毒素一同沉到池塘底部,从而引发底质问题。 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如果发现底质有发黑发臭、池边冒泡等现象,说明底质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此时养殖户通常会进行改底工作。 在改底期间,要特别注意适时控料,每餐投喂量应减少 30%-50%,只减少投喂数量,不减少投喂次数。

在进行改底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在饲料中搅拌一些有益菌,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并且不同的菌种要交替使用,让对虾摄食后,能够维持肠道健康。 在底质处理的中后期,可以使用碳酸钠片拌料,以便在短时间内维持吃料区域的环境良好。

(五)天气控料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风、气温骤降、低压、骤然升温或降温等,对虾的摄食能力会受到影响,此时需要减料 50% 或直接停料。 如果天气情况不十分严重,可以减料 50%,但不减投喂次数;如果天气状况极为恶劣,则可以直接停料 1-2 餐或一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水质底质良好、藻相正常的前提下才能停料,否则可能会对养殖环境和对虾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六)捕捞控料

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正常投喂情况下,大虾的捕捞率相对较低,甚至很难有大虾进笼。 而且,吃饱的虾在运输过程中代谢能力较强,会产生较多的排泄物,从而导致运输水体污染严重。 因此,在捕捞前一天,养殖户应适当减料,每餐减少 20% 左右,或者在捕捞前 1 餐直接停掉。 同时,由于捕捞作业会搅动水体,可能会使一些底部毒素进入水体,所以在捕捞后的一两天内也需要适当减料。

(七)发病控料

当对虾发病时,需要及时控料,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常识。 发病时,一般需要减料 50% 或者直接停料 1-2 天进行观察,这也是病害检查的一种重要诊断手段。 但在停料期间,需要给对虾补充一些钙、维生素等微量和常量元素,以维持对虾的体质。 同时,如果确定了病情,需要在饲料中搅拌安全无刺激的杀菌产品进行投喂,以起到治疗作用。 待病情好转之后,再逐渐恢复正常投料。

控料技术是一门需要丰富经验和精细管理的艺术。 一些经验丰富的养殖户,仅仅通过科学合理的投喂管理,就能做到少用药甚至不用药,实现对虾的健康养殖。 这些养殖户无一不是在饲喂管理方面做得非常细致的人。 毕竟,合理的饲喂不仅关系到对虾的生长发育,还关乎养殖环境的维护,每一个养殖者都必须高度重视。 养殖户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管理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控料方法,让合理控料为对虾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

随机图文